薄暮之光小说全文阅读

薄暮之光

薄暮之光小说全文阅读

高清在线免费观看
导演:
阿基·考里斯马基
演员:
詹恩·海蒂恩,玛丽亚·贾维纳廉明,玛莉亚·海思坎恩,伊尔卡·克伊瓦拉,Sergei Doudko,Andrei Gennadiev,Arturas Pozdniakovas,马蒂·奥尼斯马,苏勒维·佩尔托拉

更新:2024-05-02 13:40

首映:2006-02-03(芬兰)

年代:2006

时长:78分钟

语言:芬兰语,俄语

评分:7.8

观看数:39235

来源网:麻花电影网

【薄暮之光】2006,你能看出这是一幅革命者的肖像吗?

据说阿基的片子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因为芬兰人民认为他把芬兰拍得很穷很落后。确实,在阿基的片子里,芬兰人民的日子真不好过,动不动下岗,动不动无辜入狱,动不动流落街头,动不动被流氓打得鼻青脸肿。看完几部片子我一度很纳闷,北欧不是一向以高福利生活优越著称么?芬兰人怎么混得比当年的苏联人还惨?百度一下才知道,芬兰虽然在近现代受制于俄罗斯,但在苏联解体后它就彻底自由了,后来入了欧盟。作为一个多党制国家,从生活水平到民主法制方面应该都不落后。由此看来,阿基的电影反映的并非芬兰的全貌,他只是拍自己感兴趣的侧面,反映自己想反映的部分。但是面对一个干过各行各业的土生土长的芬兰导演,我不能不把他的芬兰当参考。在阿基的片子里,芬兰人都是什么性格呢?
芬兰人比较孤僻保守,不喜欢呼朋唤友夜夜笙歌。《火柴厂女工》里的老姑娘,《薄暮之光》里的单身汉,都闷得很,生活单调缺乏娱乐精神。
芬兰人比较实心眼,闷,但不闷骚。爱你没商量,要来就来真的,这辈子非你不娶非你不嫁,愿意跟你浪迹天涯吃糠咽菜

从未见过比Aki更具稳定感的电影画面了。每一帧都好似一副厚实的静物油画,其色泽浓郁饱满,流淌着忧伤的怀旧思绪,仿佛静静地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下,泛着古老油画所特有的光芒。其人物特写犹见意味,鼻尖、嘴角、额头、眉骨、双眸、脸颊……无不至真至切。Aki对脸的描述是绘画式的,他是在用蜡烛的灵光勾勒脸庞,用煤油灯的温暖轻抚发肤。对光的理解使他和Caravaggio、van Honthorst及La Tour等等chiaroscuro风格的大师站在了一起,有了属于自己的、带着自我气息的那一片光泽。
而正是画面的这种稳定的形式感及结构感,让Aki电影之悲剧性有了一种撕裂的痛感。在他完美的构图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孱弱不堪,被抽去了灵魂的残躯,工人阶级的残躯。他们是抑郁的。激情从未飘荡过他们的心灵,反抗的呼喊似鲠在喉中的鱼刺永远也拔不出来。他们是社会的牺牲品。面对阶级的倾轧,经济的压迫,他们本能地反抗(或者说是一种求生式的逃避),然而不知不觉中却一步步走向了倾轧的深处。正如赫尔辛基寒冷而残弱的日光,Aki的人物有种病态的惨白。他们被侵噬的遍体鳞伤

看完《薄暮之光》我心中再次产生一种看电影很久没有的拔凉拔凉的感觉,太他娘的孤独、太他娘的绝望、太他娘的走投无路了,还他娘的让人活吗。而本片的底层主人公还生活在我们认为社会复利巨好的北欧,芬兰呀!就像我看了摩尔的《医疗内幕》讲述美国人在医疗内幕中的挣扎,也会想到,这还是在很多人艳羡的美国呀!所以,因为以上原因,这两部片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惊悚片了。
片中的主人公考斯蒂南在片中的表现,特别是前半段的举动让人的感觉用中国俗语讲就是――废物。片子一开始就显得无比孤独,被工友们看不起,酒吧想去搭讪又被冷漠的拒绝,想来些“义举”又被暴扁,谈恋爱又闷蛋的不行让我看着都着急。于是,一个下层人士的形象和境遇被勾勒出来,他不富裕、孤独、敏感、又很阿Q,一再说当前的工作是“暂时”的,当前的住所是“暂时”的,和很多底层人士一样,他对自身的处境有些忿忿不平,他甚至有着一份孤傲而敏感的心,因而他身处底层,与上层保持隔离,同时又与同一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也就使得他显得更加孤独。其实

男主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导演并没有对男主施加带有自己的情感的怜悯,即使是怜悯,也是自上而下的怜悯,或者只存在于创作过程中的怜悯,比如小卖店的女人从一出场时就会知道男主将要在结局和她在一起,结局也鲜明地以两个人手交握的场面结束,这是电影唯一的温情,然而,这个温情是因电影安排而产生的,其本身并不显示任何情感力度,导演从一开始,从创作之初就想好了故事的一切,男主的命运和故事纯粹的核心,所以男主不仅在故事内部是惨的,他也因为导演的机械安排只能走向最后的命运这一方面而惨。

  早就知道這是一部悲劇。因此哪怕它很短,卻極力抗拒去把這部想看了100多天的電影看完。正如很多電影不敢去看第二次一樣,往往這樣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過程,你需要把自己對於這部電影微小的感觸全部再一次從記憶中翻轉過來,因此很多電影對於我來說,值得一評的都遺棄了。
  這部電影透射的豐富的色彩,但卻又缺乏現代感,一次又一次我懷疑這是不是90時代的電影。或許是現在的電影都已經變得膚淺,總要人在一些赤裸裸的鏡頭才能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男主角很帥,開頭就已經渲染了濃郁的霧感,他一直想改變現狀不滿足現狀但無力改變,他相信未來始終是美好的,因此所有打擊對於他來說,都是無力的。他不曾懷疑過現實,是不是太黑暗的現實讓他無力去承受還是他始終想像未來的一絲的光亮來讓他期待,因此,他都沒有去撕破現實的面紗,也許他最後心是絕望了的,當他去了監獄。他終於相信現實是真實的,也沒有任何挽回的機會了。因此,之前的有光的,然後慢慢消失了。
  他沒有回信,對於那個烤香腸的女人,他也許知道愛情這次是真實的,但他并沒有理會

芬蘭片子與這國家緯度的色調是一致的。冷調子,是我愛的那種。
逼死人的邊界上,每次男主角遭遇了什麼時,他總能夠又回到原點,說著接下來的可能與命運,一格一格逼緊的畫面如此方整,抽掉再抽掉,所有屬於劇情的浮塵全部濾掉了似的,透視著一個人如何被整頓,抽走血肉,還在血漬裡殘留一滴滾燙的鮮血。喜歡這片名,當然更喜歡冷凝的說故事調子。
其實是個非常溫暖的故事,那些邊縫裡冒出的微弱殘光..

【薄暮之光】2006,你能看出这是一幅革命者的肖像吗?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lbhlh.com/mahua/12309.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