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人皮埃罗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演员:
让-保罗·贝尔蒙多,安娜·卡里娜,贾泽拉·加瓦尼

更新:2024-05-01 20:33

首映:1965-08-29(威尼斯电影节) / 1965-11-05(法国)

年代:1965

时长:110分钟

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

评分:8.4

观看数:5770

来源网:麻花影视

“狂人皮埃罗”让-保罗·贝尔蒙多领演,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是?

我决定不会再爱上任何人,这是一种令人恶心的习惯
人生啊,怎么过都一个样
都会厌烦,都会无聊
看完之后很压抑,说不出来的感觉,也许女主的生活,就是我理想的生活,但是感觉一点都不幸福。
幸福是什么?
开心,悲伤,兴奋,无动于衷…
也许都是一种幸福
也许是一种对比,单单看自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对的,就是像一群大妈在那炫耀自己子女多优秀一样,没有对比,哪里知道好坏
想让生活变得像书本一样,清楚,怕是不可能的
书是人写的,就赤裸裸的摆在那里
生活是什么,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开头处皮埃罗送玛丽安回家时在车上,两人几乎未同框:先是两人对话时(以皮埃罗为主导提问,算作是皮埃罗为主要说话方),镜头聚焦在玛丽安这一方;玛丽安发表自己对“每个人都值得存在、被关注”这一点,而皮埃罗倾听时,反而聚焦在皮埃罗上,颇为有趣。
而当镜头拉到两人同框时,反而少了一番风味。
不得不提的是,车窗上总闪过的灯影,不知是有意为之与否,玛丽安方总是一粉一绿交替,而皮埃罗是一黄一蓝;两人同框时,玛丽安方向的粉色灯影变成大红(这个估计没什么设计…)
奇怪的是(我没理解的是

狂人皮埃罗是本次电影节我的第一部电影,非常担心的原版英文字幕被卡没有发生,我已经是非常感激。
知道自己要在大荧幕上看戈达尔,也就故意憋着没去看。
不得不说昨天的110分钟前60分钟我是充满惊喜的。
全片贯穿的无非就是两个想法,一 就是戈达尔用这种舞台剧化的电影对美国式电影的嘲讽和挑战,如此的一个剧情片,私奔,杀人,逃亡,争执,重逢,双双毁灭,甚至喜剧元素,所有美式大片的元素他都有了。但是戈达尔自带的旁白式的诗歌,剧目的分解,无不在强调这是一部传统的戏剧。男主角无时无刻不再念诗,作诗。法国人自带的对美国人这种粗野的鄙夷处处可见。大反派一出现就是自带可口可乐。然而进一步展现这个想法的就是男女主角的设定。男主角必然就是法国式的坚实拥护者,不断购买书籍,然后惹恼了女主角,女主角追求的式nightclub, 跳舞,唱片,Miami beach, Las Vegas pub.
这种想法在两人为美国大兵表演脸谱化的美国人和越南人的戏剧的时候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两个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却博得了大兵们的喜爱。

借助npc来讨论电影的本质:电影就是战场,有爱情,仇恨,动作,暴力,死亡,一个词概括:情感。
电影中夜店女生实现了光膀子自由,男性看起来也很自然,脱敏实践成功,意识到,在异文化氛围中,从看到到接受到同化,几乎可能在一瞬间就完成了,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有些事情没那么难。
“你说话太多了,听你说话我就觉得累”,“孤单的人总是说话过多”。
“为什么不离婚”“我想离,但是我变懒了,你说过,要做成什么事情,人必须得要有活力”
广播报道:一支驻军被越共杀害

《狂人皮埃罗》是无意识画面构成的反战+maxisme电影,在男女主散步时唱的并不是international,而是ta ligne de hanche(你的臀线)。主角的一连串行为取消了行动的内在动因,造型艺术的介入使得画面本身解放,不受制于叙事逻辑,人物游离在该说的“话语”(parole)、期待的表达之外,如同雕塑、化石一样,说着哑语(parole muette),因此戈达尔让电影成为一种时代阐释学,让电影艺术避免成为ideology的宣传术。

一切的行为
没有逻辑
荒乱 混杂
血腥 暴力
杀死道德 正如世界本身的最真实
在自然的世界中 没有社会 没有秩序
只有野兽的本性
也正如叨念的言语
——让人上瘾的诗
然而爱情
纯净真实的爱情
是 不存在的
诗意的生活是不存在的
浪漫的生活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只存在于音乐中 书籍里 影幕上
但这都不是真实的
于是
我背叛了爱情 背叛了浪漫 背叛了所有
然后去死
甚至在死亡那一刻
我背叛了死亡
我死了 成为了皮埃罗
狂人皮埃罗

“狂人皮埃罗”让-保罗·贝尔蒙多领演,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是?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lbhlh.com/mahua/20178.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
9.62014中国大陆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