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1979人物分析

影迷

影迷1979人物分析

免费无广告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演员:
耶日·斯图尔,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艾娃·珀卡斯,斯特凡·希泽斯基,耶日·诺瓦克,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马雷克·利特夫卡,博古斯瓦夫·索布丘克,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更新:2024-04-28 18:24

首映:1979-08(莫斯科电影节) / 1979-11-16(波兰)

年代:1979

时长:113分钟

语言:波兰语

评分:8.4

观看数:43235

热播指数:91

来源网:麻花网

“影迷”卖不出去的文之年末大跳楼 | “如果我不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便无法创作”

我會用真誠兩個字來形容此電影。奇大導將一切他對於電影,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世界,甚至是對於人生的看法,真誠坦率地放進電影的每一個鏡頭和人物的性格之中,男主的遭遇也許某部份就是奇大導的夫子自道,追求理想意味著對現實的抗衡,也意味著對現實上的東西或關係的必然衝突,更甚者還會把我們身邊的所有東西一一摧毁。但有那麼一剎,你會在某一瞬間感到一種形而上的,神秘如宗教般的神聖光輝籍著你所追求的理想存在於你的內心之中,正如電影中那個男人在影片中再次看到他已逝去的母親一樣

忘我的着迷与井然的生活能否共存?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普通人在被动地接受并转而主动追求爱好的过程中,原本兴许能长久美满的生活却离他而去。孔子说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难的不是极端,而是兼顾。
《影迷》里的菲力起初是一家工厂里的工人,为了记录新生女儿的成长点滴而购置了一台摄影机。当工厂领导要求他用摄影机记录下周年庆典之后,菲力被推到了一个并非自己所期望的位置,但事实又表明他的确乐在其中。周年庆典的时候他快乐地东奔西跑,“拍摄一切会动的东西”——台上表演的歌手、与会的领导、逗留在窗边的鸽子、闲暇时打闹的员工、离开庆典现场的妻子——我们看到在菲力沉醉地拍摄时她始终一脸的恐慌,她无法参与也无法分享菲力的喜悦,她败给了摄影带给菲力的快乐,所以选择默默离开。回到家中的菲力试图安慰妻子,表明了对摄影的迷恋不会撼动家庭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尝试调和两者的比例。然而,当菲力被要求(又一次被动地)参加业余电影比赛之后

波兰片。
这部电影很压抑。仿佛是读村上春树《天黑以后》的感觉。感觉很相似。都是在过程中很平和。过后也没太多的感念。只是回味之后,突然有些想要再看一遍的冲动。
来介绍一下情节。波兰。一个安逸的小家庭。妻子的孩子要出世了。丈夫为了记录下女儿的成长过程。买了摄影机。公司举办庆典,邀请这位员工拿着他的机器拍摄下来。之后他的兴趣与才华便一发不可收拾。却也冷落了家庭。很曲折。他的作品被电视台放松。一举成名。但最后妻子与他离婚。带走了他的孩子。一时的冲动。他毁掉了他的作品。亲手把胶片毁掉了。在同伴的斥责与无奈中,他不敢相信的望着前方滚落的胶片。电影结束在他的自白中。
片长103分钟。一直给人一种压迫感。情节零散。一些细节却让我忽视不掉。他用摄影机给开灵车的司机录像,也拍摄了那个人的母亲。之后母亲去世了。他把胶片送给了他的朋友。他以公司的老员工生活为题材。在电视台播出后。老员工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同伴在喝醉后。疯狂的说,“你真厉害。又出名了,还甩掉了家庭。”他毁掉作品之后一直趴在沙发上。牛奶工来送牛奶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部早期的剧情片里,出现了一个悖论式的问题:当男主角开始他的电影生活时,他一方面在接近生活(借由摄影机,他得以看到更多东西,更多社会的真相),但他也在远离生活(他失去了家庭,他的妻子带着他们的孩子离他而去)。两种生活是同质不同面的,因为菲利普电影人身份的获得(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他女儿出生了)两者发生了联系。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悖论。因为造成这一切的是菲利普自己,而非真的是他的电影。另外,他对电影的拍摄是带有某种自发性的。他对纪录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感性,而非理性。他对家庭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行使着他的责任,但是他没有真正思考过当他的孩子出生之后,他究竟该如何承担责任。
真理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借扎努西和他的电影说出了这样的观点。菲利普对这样的观点很感兴趣。好像这可以成为他行事的一个合理的理由。但也正是这种标准上的弹性使得菲利普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疏解,反而趋向崩溃。他缺乏行事的准则。这是菲利普走到这一步的根源。事实上

νώθι σεαυτόν
认识你自己
迟到半小时才在衡山1号厅坐定。从叶莲卡被睡梦中老鹰啄食小鸡的情景吓坏起,直到菲利普坐在窗前喃喃地对着16mm摄像机说着一年前女儿出生时的情景。看完后整个人恍恍惚惚穿过衡山路拐进华山路,在雨中不停地走,路灯不明,行人稀少,心下感触,一霎又悲从中来,几欲落泪。不知是不是经历过苦难和重生,波兰籍的电影,骨子里总带灰色。
也许菲利普是导演的自白,也许菲利普是观影的大众,也许菲利普是藏在人心里的执念。候麦是喜欢躲在镜头后静静观察巴黎百态的老派知识分子,老伍迪每年都会给自己写一封电影情书。菲利普只是想拍电影,拍身边的生活,至于原因,很复杂,或者只是想拍就自然而然地拍了,或者像开灵车的奥维利说的,人死了,但他们活在电影里。
厂长是现实的哲学家,他眼中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很多灰色地带他看得清楚,也参与其中。工会主席一辈子碌碌庸庸,却一直在维护菲利普的理想。维特克是热血青年,单纯,爱好摄影,现实却要给他的双眼蒙上阴霾。安是一朵云彩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总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个体在特殊的境遇中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在面临这种选择时候的无力之感。
焦虑,自古就有。
在这个追求自由独立的时代中,“焦虑”更是如影随形。
如果说,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虑是极权主义和天主教信仰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现代人的焦虑则是个体生命和社会伦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站在现在的语境和环境中来看待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他表达的更接近后者。
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

“影迷”卖不出去的文之年末大跳楼 | “如果我不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便无法创作”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lbhlh.com/mahua/31807.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