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浮世绘的电影

巴黎浮世绘

关于浮世绘的电影

手机免APP观看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演员:
朱丽叶·比诺什,蒂埃里·钮维,约瑟夫·贝尔比奇,亚历山大·哈米迪,迈穆娜·埃莱娜·迪亚拉

更新:2024-04-27 12:27

首映:2000-11-15(法国)

年代:2000

时长:118分钟(法国)

语言:马林凯语,罗马尼亚语

评分:7.7

观看数:47839

来源网:麻花影院

巴黎浮世绘:亦步亦趋之后

在今年的科幻电影《降临》里非传统单一线性结构的叙事手法让人大加赞赏,首尾呼应,巧妙的形成一个因果相连的环形结构, 而一向自带寒流和戾气的哈内克在其较为冷门的作品《未知密码》里也来了这么一出,在结构与格局上做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在因果关系中切换衔接,但即便有这个看似灵巧有趣的设计,影片的整体风格、基调还是延续了哈内克一贯的特色,冷峻、沉闷、残酷而现实。
在观众的评论里又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字眼,无聊、纳闷、什么鬼、接受无能,仿佛可以看到他们一脸困惑和难受的样子

毫无疑问,只是一部结构十分复杂甚至有些混乱的影片,但在影片的开头Haneke已经说了这个是几个“不完整的故事”,故事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在开场的十几分钟长镜头中出现。随后的叙述则是根据他们几人在同一时空相碰后所发生的事。
看完影片的第一感受不仅仅是Haneke的客观、克制、内敛,而是Haneke似乎在尝试询问我们 “真相真的就藏在真实之中吗?” Haneke "重口味”的真实是他作品中非常突出的特点。而他在这部解码游戏中他不断让Anne出现在她拍片的过程中,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舞台”、“摄影机”,听到导演对她的指令,不断反复出现的“戏中戏”都在让我们不断思考什么是真实。同时,Haneke所给的影音信息永远是不完整甚至是破裂的。Anne深夜所听到的叫喊声无处而来,邻居否定了Anne的“一厢情愿”假设;George的父亲总是阴沉少言地出现,在儿子出走后,把所有的牛羊都杀了,但他的结局也是不完整的;黑人与被人女孩约会,他亲吻了她的手后,女孩似似而非地接受了他,但她再也没出现过;George片尾未能入门,是Anne已爱上与她搭戏的男人

首先,
我个人不赞同最后是玛利亚付钱给蛇头,打算再偷渡回巴黎。
我觉得这是一个打散的倒叙结构。
也就是说结尾对应的是影片的开头,
影片开头的事情发生在结尾的后面。
玛利亚不是要付钱给蛇头再次去巴黎,
而是她在那个地点坐着,
遇到了摄影师他弟弟朝她扔纸袋(开头那一幕)。
而,结尾时安娜在地铁上的遭遇,
让她做出决定和摄影师分开,
把家里单元门的密码给换了,
(开头一幕摄影师弟弟问他们的大门怎么换密码了)。
总而言之,倒着推,是导演采用的叙述结构。
未知密码这个名字很好。
影片核心说的就是人和事情,
下一秒的未知走向。
有点蝴蝶效应的意味在里头。
一件突发事情让女主决定离开情人。
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反而导致他“帮助”的人被遣返回原籍。
父亲花了不少钱给小儿子买他喜欢的摩托车,
结果是小子骑着车兴高采烈的跑了,
不再回来。
行为导致的未知,
是这个片的魅力所在。

哈内克是神!
在第一个戏中戏里,哈内克就说出了他在追问的东西:ton vrai visage。阶级、种族、国家、民族、性别、家庭,在穿上这么多层衣服以后,还有没有真实面目存在,如果有,又该如何将其呈现?讽刺之处在于,这一对真实面目的要求,是在一出戏中说出的;甚至,哈内克对真实面目的要求,是用一部电影提出的:在虚假中要求真实,这是对真实最深的讽刺。
换言之,哈内克在用这部片子追问的是边界:电影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那一出父母担心孩子的戏,比之后配音的现实更加真实,那么边界在哪里?

整部电影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冷,固定长镜头(冷漠的旁观者视角),偏冷的色调(外景大片大片的蓝色调图像),人物之间疏离的关系。这些都赋予了整部电影冷冽的气质。哈内克标志化的具有一定冷感的影像风格依然非常鲜明,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比如固定长镜头、跟着人物运动而慢速摇动的长镜头)最为重要的是,摄影很稳,没有手持摄影设备的粗砺感与摇晃感,反之哈内克的长镜头给人的感觉则是一种带有一定刻意的工整感。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简洁却直击人心。
不得不说电影的名字取得很精妙

巴黎浮世绘:亦步亦趋之后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lbhlh.com/mahua/9306.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