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之孙定居中国

拉贝日记

拉贝之孙定居中国

免费观看无删减
导演:
佛罗瑞·加仑伯格
演员:
乌尔里希·图库尔,丹尼尔·布鲁赫,史蒂夫·布西密,张静初,香川照之,安妮·康斯金尼,达格玛·曼泽尔,马蒂亚斯·埃尔曼,杉本哲太

更新:2024-05-04 23:56

首映:2009-04-29(中国大陆)

年代:2009

时长:134 分钟

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德

评分:7.5

观看数:31976

热播指数:784

来源网:麻花追剧网

拉贝日记不是记录南京大屠杀事件,而是传递拉贝精神

看在这部电影让外国人和部分中国人算是知道有南京大屠杀这个事情,给个3星
说实话,看完真是无语,差点被雷到碎裂
想问这编剧,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哪有什么个人英雄呢?
BUG无数,纯用逻辑都不能成立
四处轰炸的情况下,拉贝和德国那个后来的使馆人员的别墅还被保留了?
在与世隔绝的沦陷了的南京空城,注意是在频繁轰炸后的废墟里,拉贝家别墅有自来水,那个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家可以痛快地洗澡
在难民营大米、白面以及一切食物都紧缺的情况之下,众位外国人过圣诞节所吃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
7岁样子的小孩子,知道怎么给手枪上膛(注意日本兵当时是随手把手枪放在桌子上的),射击之后没有被后坐力伤到,重点是,那样一个年代里,可以说其实是非常和平的年代,我说战争之前,那个小孩,到底是怎么知道手枪该怎么用的?
即使难民营名义上的所属权易主,日本军真的可能开放难民营让难民走出那铁门么?而就如果你作为当时难民营里的难民,你真的敢走出来么?欢送还能发生在码头?
作为被击沉的大型油轮

陆川说:
“‘南京!南京!’实际上是一句军事口令,有点类似于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奇袭珍珠港的‘虎!虎!虎!’,它是侵华日军作战指挥部下达进攻南京的指令!我觉得用它做片名,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影片的力度。 ”
搞文艺的青年永远置国计民生于不顾,只以自己的品位为追求,自己侵润于文艺院系,早已愤怒而麻木了。
去过拉贝的故居(南京小米巷一号,就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旁边),在那里可以感受到一位救世主的伟大。
作为两届日本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的日本人,香川照之曾说过,“我在看了剧本之后,觉得应该演《拉贝日记》,因为它的国际视角能引起现代观众的反思。可能会有很多人说作为一个日本人,怎么可以这么去演日本人呢?日本观众很自我,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角色还是必须由日本人来演。”
一个日本人能如此,而一个北影毕业的还算有一点点名气的导演居然拍了什么南京南京,算个什么东西。《南京南京》前言不搭后语,叙事逻辑混乱。对于入侵者和汉奸的处理上也只不过是“给罪恶华丽转身,给为人不齿者披上人性外衣“,这种影片

这里不讲对原著的改编以及人物的塑造,只说几处细节。
1.拉贝把妻子送上轮船后,镜头摇起,挤在码头外的难民居然整齐地挥舞着拳头,难民们站满码头入口,但并没有为了登船逃命与士兵封锁线激烈身体接触,场面更像是政府门前集体上访的百姓和前来监控维稳的警察;
2.还是这个场景,日军飞机来袭,站在码头二楼的国民党士兵任凭扫射轰炸,仍然保持整齐队形,间距相等,坚决站立,不卧倒;
3.拉贝离开南京,百姓自发相送。居然有那么多百姓当着日本兵大张旗鼓地前来送行,而且挤满二楼,更不靠谱的是那一大帮脸蛋白白净净的小盆友;
4.我是在影院看得中文版,不得不提一下几位外国人的台词和配音。首先,声音太年轻,和画面上人物的外形分裂;其次,台词翻译得太中国话,甚至一副京腔,观影过程中我几次恍惚以为建立安全区的不是纳粹党徒,二是一帮长成高鼻深目的八路军战士。
好电影的细节刻画能够抓住观众融入情节,粗糙的细节只能反复提醒观众你只不过在看电影。

德语课上看的这部电影。老师说她看的时候感觉电影里对情绪的渲染不够到位。不过个人看法是从一个德国人的角度看待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这样的表现才算是正常的。影片中有些细节的处理体现了导演对于人性的思考。比如拉贝先生原来的司机“张”被杀之后,日本军官要求他从战俘中挑出人来代替“张”;还有在后面拉贝看到捐款的那个布包之后手的动作;在那样一种环境之下,面对那样的事情,每个人会有怎样的选择?历史从来都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无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我们看到的历史就像是一本书信体小说,每个人都在描述自己看到的故事。至于怎么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导演。

拉贝日记不是记录南京大屠杀事件,而是传递拉贝精神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lbhlh.com/mahua/1139.html

线路F1
线路C1

作品推荐

更多
1992美国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