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电影解说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电影解说

免费观看无删减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贾平凹,余华,梁鸿,贾樟柯,莫言,苏童,段慧芳

更新:2024-04-27 10:25

首映:2021-09-19(中国大陆) / 2020-02-21(柏林电影节)

年代:2020

时长:112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评分:6.7

观看数:62841

来源网:麻花电影网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好奇是我的锄头,去探索去挖掘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第一次听到名字,还没看电影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东山岛 。整片海水的蔚蓝色漫无边际。而是被我一直拿来做比较的,厦门或者日照的海。那些黄蓝混合的海。临近岸边的水是黄色的,那种浑浊的贴近体温的黄,到了一条临界线,海水突然变蓝。
站在前往鼓浪屿的船上,每一次,我都在找这条线在哪。
课本上说这与浮游生物,深度,含盐量有关。我会怀疑自己看到的是假象,或许那条线正在渐行渐远。
神奇般的,第一次,我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体会到片名的意思。
我从来没触碰过蓝色的海水,它很美

对几位作家不太了解,看过一些短篇但却不太能对上号。贾平凹、余华、莫言,是耳熟能详的。
开头老人们排队打饭和贾家庄老人的叙述看着不明,但时长不短。于是看着老人们等待中各种表情、巴望着菜色的样子、与盛菜人交流时的不同神态,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通过特写镜头放大在屏幕上,没有特别的光影美化,但也激发出我想看下去的欲望。后边贾家村老人的叙述有些笨拙,因为年纪或是一些疾病,这里开始倍速了。
到贾平凹出场,他对女儿的话让我开始回神,“写诗,从我的角度我也不反对。但首先,先过好日子

阿根廷电影《杰出公民》有个桥段,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丹尼尔衣锦还乡,还未到小镇,车辆爆胎,被困荒野,丹尼尔为难的把自己的书点着取暖,接他的胖司机则毫不犹豫,撕下书页,当作了厕纸。焚烧和秽物,在对文学的侮辱程度上几乎等同,不过,就算是作者本人,也会在燃烧的时候念叨几句:“为了生存,我焚烧自己的书。”
生存和文学,被塑造成一个天然对立的关系。这两个词汇在词性上其实千差万别,但还是常常被人拿来举例,我自己就有很多朋友,在面对写作的困境的时候,常常会说:“为了生存

安静下来 想好好捋顺今天看的电影
我想说,在电影院的这两个小时左右 是一段很享受的时光 我完全被拉进了几位作家的讲述中,我忘记了我在看一部电影;
只有在中间穿插有趣的好像小说一样章节时才能意识到
这片子很贾樟柯;一贯的镜头对准芸芸众生,流畅的叙事风格;
但是他又找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讲故事,由人物直接讲故事,这其实在无论文学还是电影任何一种艺术中都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整部电影 都运用了这种方式 并且很成功

在贾樟柯出版的两部以“贾想”命名的随笔集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是介绍自己的阅读情况,尽管贾导的阅读,以文学、电影、艺术类作品为主,但他在多个场合,一直强调理论素养和学术自觉对于个人电影创作的巨大帮助。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人物命运来展现大时代变迁,已经不足以用来形容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气质。我更愿意用“聚小映大”,来界定贾樟柯的电影创作观念。所谓“聚小”,那就是他的电影作品

拼凑式的表现,只能说像隔靴搔痒,没有什么有实质意义的内容。感觉导演想尽力展现文艺气息,但观看起来确实像强行塞入了令人抠脚的做作诗朗诵,看了前半段不知所云,不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主旨是什么,甚至昏昏欲睡,直到余华部分仿佛才开始赋予一些鲜活,但这不是导演和剪辑的功劳,是余华本人的人格魅力罢了,即使不剪辑放全段采访,一定也十分有意思。
贾平凹那段只能说很难看,还不说电影有没有把作家不为人知的人格魅力表现出来,甚至看完觉得贾平凹就是一个大腹便便的迂腐老者形象,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好奇是我的锄头,去探索去挖掘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lbhlh.com/mahua/7935.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